首页 > 印象新闻
编导艺考丨上大编导第三名说:猜题很愚蠢
发布日期:2017/9/20 18:35:05  浏览量:2150

刘一博:印象国际2015届学员,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校考合格,上海大学广播电视编导全省第三名,录取。

  我觉得艺考生是最有无限可能的一群人,他有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;但是很多时候,他们又是最辛苦的一群人,考前一大段时间的备战,考时天南海北的奔波,考后没日没夜的焦虑。但是,作为一个艺考的过来人,总是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怀旧。在凌晨时分的阳台看到夜空中的飞机,我会想起那些日子攒着特价机票只为实现一个不廉价的梦想;在某节大学课堂上看到一部熟悉的电影,我会想起那些夜晚为了写出一篇像样的影评如何绞尽脑汁:或是偶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曲,我会想起考试途中在各个城市的地铁上用音乐来舒缓自己。恍惚间你会有一种重临艺考的感觉,但是身边的现实又仿佛在提醒你:你已经上大学了,艺考这个折磨死人的东西早就离你很遥远了。真是伤感。

   所以我今天写艺考经历,一方面是为了让学弟学妹们更加了解艺考,能少走一点弯路是一点。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让我重拾艺考的以及,能多捡一点是一点。很多时候,艺考的魅力就是在于它每年都有变化,谁也不知道它下一步要干什么,和艺术一样,它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东西。我们能做的,好像只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了,但是我这里说的不变,不是真的不去改变,以固定呆板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艺考,而是把你在备考时候所吸收的专业知识,变为你自己的东西,这样当你面对每一个问题的时候,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。所以很多时候,猜题和备题是两个完全不一样备考方式,我认为前者很愚蠢,它所带来的恶果是让你去迎合艺考,而后者就是让艺考来迎合你。方式不一样,最终只能让你成为艺考的奴隶,浪费大量的时间最终颗粒无收,实在可惜。

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好高骛远的人,艺考的时候,我就下定决心,非四大名校不考,所以报名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往这几个学校撞,我现在的学校,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也是我当时唯一考的综合类大学。艺考下来,我收到的只有中传文艺编导以及上海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合格证,相比其他学长学姐,我的光芒确实暗淡了许多。但是经验我觉得还是最宝贵的东西,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两所学校来谈谈我的艺考经验。献丑了。

首先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在北京得到的唯一一张合格证,关于中传给我的印象就是得中规中矩,正派,主旋律。但是在艺考时,我发现,考官们对那些有个性,有想法的考生也是格外垂青的,所以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往往得学会随机应变,就像生存法则一样,走到最后的那些人,真正厉害的其实也没有几个,大部分人就是一点,他们直到怎么在残酷的艺考中生存下来。当时我个人比较喜欢往电视方面发展,性格也比较偏综艺一点,所以当时就报了中传的文艺编导,不可否认,中传文艺编导其地位在国内是其他院校无法撼动的,算是一个王牌专业。所以当时报考的时候还是有点心虚的,但是到了现场后我也很快调整了状态。我们一共进去了7个人,就我1个男生,所以碰倒这种小概率的东西还是比较幸运的,考官会特别关注你。而且不得不说男生报文艺编导的很少,所以相比女生会有一点优势。当时我们组抽了一个题目,6个人准备,1个人展示才艺,到最后1一个人展示完以后,就开始讨论观点了,说简单点,就是对抽到的题目做一个简单的即兴评述,我们当时抽到的题目是对哈韩哈日的看法。才艺展示的时候,我看几个女生准备的特别充分,穿着各种民族的服饰,古筝二胡轮番上阵,还有一大堆比赛的奖状。而我只有一把小小的尤克里里,当时准备的弹唱,上去之后,才艺加上自我介绍一共一分钟时间,超过时间多一秒也会喊停,不管你表演的多么出色,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压缩自己的自我介绍,留多一点时间给才艺。而且同时也要把才艺中最出彩的那一部分表现出来。可能当时人高马大的我配了一把小吉他,给考官的视觉冲击有点大,所以他们对我的印象就比较深刻,再加上我是当时唯一一个男生。后来的小组讨论,当所有人对这个题目以专业的口吻侃侃而谈的时候,我抛开了一切专业知识,用我高中的知识贮备去回答这个问题,所以就从几个人里面跳了出来。而且我建议一群人举手发言的时候,千万不要做第一个说话的人,因为你说的任何一句话,都是下一个人反驳的依据,就相当于一个众矢之地了,也不要最后一个发言,考官会觉得你的脑子比较慢。所以我建议中间几个发言就好,这个位置你又充足的时间去反驳前面几位的讲话,提出自己的见解,同时你也有时间去改变自己的战略。当所有人发言完了的时候,考官还会给你一分钟的补充时间,这个时候你得学会抢答,我当时就抢答了,我把所有人的观点都归纳了一遍,逻辑一定要清晰,说的慢其实效果反而比说的快好,这样考官也能听得清,但是千万不要卡住了,既尴尬又浪费时间。面试完以后,考务找到我,说我还有一场加试,就是根据考官的打分,面试分高的那一个人会被带到另一间教室去参加第二轮面试,而且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也很少,我只是因为幸运。进了加试屋,我发现里面只有4位老师,而且地方很小,这个时候他们问你的就不是专业的问题了,而是你个人的一些问题,比如性格,习惯,爱好,是想更加了解你这个人,所以你不必警惕,放松就好,和聊家常一样,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看就好了。我当时也很享受这样的一种状态,没有压力,更像是一种交流。面试结束后,我也没有松开那根弦,因为还有笔试。中传是一个注重文化分的大学,所以会有语文,数学,英语的笔试,但是难度对于浙江的考生来说极其简单,大家不必担心。后来的专业笔试,是关于反法西斯的晚会,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,我就觉得中传一定花落于我了,因为这个题目的重点老师在课堂上讲过,所以当视频放完的时候,我也差不多写完了。所以提醒学弟学妹们,上课一定要认真听,最后悔的就是课堂上讲过的一个重点与你在考试中擦肩而过。所以中传的考试考下来我也是比较顺利的,毕竟中传对文化分的要求特别高,而且还是像编导这种专业,浙江高考文化分得超过一本线20几分才有点可能,所以它的专业考试相比其他院校稍微简单一些。所以我建议学弟学妹们,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文化课特别有自信,考中传的时候要慎重,不然就是在做无用功,有了合格证也没用。到头来空欢喜。

然后说说上海大学,也就是我现在就读的学校。之所以报考,我是觉得他的发展潜力特别大,作为211院校,有其他学科的优势做支撑,但是不足的也是,相比其他艺术院校,它没有艺术学科的协作性。他不像北电这样,在全校都能找到能一起合作的小伙伴,在专业上有一致性。所以最后怎么样,还是得慢慢观望。加上陈凯歌导演当了院长,以后一定也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在我们学院。建议学弟学妹在报考的时候考虑一下我们学校。上海大学在今年艺考的时候做了改革,他不像以往一样承认统考,他在当时也设立了校考,所以相比以前做了很多调整。它的考试也分为笔试和面试,笔试是最最基本的文常题,稍微专业一点的考生都能够填出百分之70,剩下的也比较好猜,除了一些题目关于上海的历史文化,为了照顾上海的考生,其他问题都不大。还有一个题目就是写作,题目是《迷宫》,切记把这类作文写成高中的考场作文,这么做分数很低,我当时写的是叙事散文,以前也一直在练。所以很快就能够套用素材。平时的写作特别重要,他是你在艺考中节省时间的最好方式,平时的素材积累就是为了你在艺考时可以随手拿来用,还显得自然不做作。当我拿到这一类题目的时候,像迷宫这种具象的东西,我会把他转变为一个抽象的概念,就像你看到手表会想到时间,我平日里也经常给自己做这一些练习,这样碰倒再难的题目,也能够很快想到主题,再把素材拼凑一下。像这个迷宫,我就把他上升到了一对父女之间的关系迷宫,以自己的所见写下了这篇叙事散文,得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分数。所以我觉得写文章时一定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,只有把自己感动了,才能感动批卷老师。初试成绩出来的时候,我当时排13,是一个不错的排名,只要面试发挥的好,问题就不大了。面试时是一个人对一群老师,分命题讲故事和即兴评述,讲故事环节给你三个关键词,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,进去以后直接说,虽然面对你的有一排老师,但是你不要怕,自信一点就好。第二个就是即兴评述,说实话我前一轮表现的不是特别好,所以我就想最后拼一把,我抽到的题目是对小李子获奥斯卡怎么看,我就反其道行之,我说我并不反感小李子获得奥斯卡奖,我反对的是小李子获得奥斯卡奖以后国人的跟风态度,当时朋友圈都被小李子刷屏,所以从这一点开始讲起,再慢慢去延伸,最后把老师逗笑了,在讲话的时候我也不是特别紧张了,所以我觉得我即兴评述的分不会低,分数出来以后果然如此。但是浙江发了11张证,只录取三个,刚好我是第三名。也是幸运。

不过今年上大招生政策仿佛又有变动,如有意向可以去官网查看,好像今年又恢复了统考,浙江招4个考生。在专业上增加了表演和影视摄影与制作,是我们上大的一个新专业,后者有校考,大家可以关注一下。总的来说,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去年才刚刚挂牌,也是一个新生的院校,需要摸索,也很正常。我当时觉得非哪所学校不考,现在想想这种观点比较幼稚,其实很多学校的高度都是学生造就的,学校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平台,我们每一个人才是提升一个学校专业实力的重要因素,所以不管最后去了哪一所学校,都不必抱怨了。提升和丰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,整天抱怨也是在浪费时间,要知道,我们才是一个学校的救世主。

最后再给学弟学妹们一些话,学编导,千万不能浮躁了。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会,但往往你到考场以后脑子就一片空白了。很多时候,做人也是一样啊,沉最重要,飘了以后什么事情都做不好,脚踏实地,总会有回报的。你们走到现在这一步,最应该对得起自己,你们花了在学校两个月学文化课的时间来准备艺考,代价很大,别到头来一点收获也没有。很多时候,艺考生或多或少会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,但是我们不是异类,我们才是最接近生活的人。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,把鸡蛋变成鲜花。

艺考很寂寞,但是要让我们的内心热闹起来。

文章最后再次感谢一下苏骏声同学。

文/刘一博